為什麼不用“應該重視生命”做標題?這是因為, 重視這個詞,以及高度重視、引起重視等說法,已經被用濫了,很多被宣佈要重視的事情,最終人們發現一點也沒有得到重視。後來,人們聽到“重視”,下意識中會很自然將它理解為不重視,或者裝重視。
  《新京報》關於“自殺直播”的後續報道說,很多當初嘲笑、咒罵曾鵬宇的網友,在獲悉小曾的死訊後,都表示了道歉和悔意,有的網友事後還改了微博名,一名曾讓小曾“趕緊死”的網友說,當初留下這樣的話,只是因為他已經折騰了一上午,以為他是騙關註的,他承認沒想到事情會以這樣的結局收尾,只是看到大多數人的態度在向一方傾斜時,自己也選擇加入更龐大的群體,咒罵、刺激或者嘲諷。這些網友態度的轉變當然值得肯定,但是,一條生命的代價實在太大了。現在我們能夠做的,也是應該做的,是從中吸取點教訓,爭取能夠避免或減少類似的悲劇。具體說來就是:該重視生命教育了,應該有像樣的生命教育了。
  什麼叫像樣的生命教育?像樣的生命教育,應該確立這樣的意識:在社會生活中,“人”最重要,這個“人”是具體的,不是抽象的;是有名有姓的、單個的人,不是被淹沒在集體性名詞中的無名氏;是所有人,不是一部分人,也不是大多數人,一個也不能少。對每一個人來說,則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:在生命的意義上,別人跟我是一樣的,他是另一個我。生命終止於19歲的曾鵬宇,對大部分觀看自殺直播的網友來說,就是一個無名氏;在曾鵬宇表現出想中止自殺行為時,有的網友說”賠我流量”,有的說你必須死。這個時候,如果在他們的意識中曾鵬宇是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人,一樣的生命,很可能就說不出這些話來了。有人批評這些網友冷漠,但這個冷漠不是在直播自殺時突然冒出來的,這跟生命意識普遍薄弱有關。生命意識,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識。
  不管曾鵬宇是否因失戀而自殺,總有一些客觀因素在否定其生命。人生不可能不遭受各種打擊、挫敗,所謂脆弱,就是抵禦打擊的力量太薄弱。生命教育的目的,就是增強人,尤其是未成年人抵禦各種人生挫敗的能力。有一句培根的名言,不知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引用了——“知識就是力量”。是不是因為,在現實的利益爭奪中,知識已經顯不出有多大的力量了?同時,在校園裡,知識的教育、教學也越來越枯燥,太多的學生已經感受不到知識的魅力、掌握知識的樂趣了。前段時間,有媒體在報道“斑馬線交通事故”時,提到杭州某中學一些學生,通過研究,提出了一些避免、減少事故的方法,這些方法中,包含了他們所學的知識,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對這些學生來說,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,其意義和價值,是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建立起有價值的聯繫,這種聯繫,是對生命的存在的肯定;一個人獲得的肯定越多,他的個體生命與他人、與社會的聯繫就越是強健、牢固;他對生命的自我肯定也越是牢固,自殺這類否定生命的念頭和行為就越是遠離他,即使他遇到比較嚴重的人生危機,他也比曾鵬宇更有力量來抵禦、化解,發生悲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。一般的知識教育雖然不是直接灌輸生命教育的各種概念和名詞,但是,如果有恰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知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理想平臺之一。
  所謂知識,是關於人類生活的知識,不存在與人沒有關係的知識。因此,人與知識的關係,生命與知識的關係,是天然的或自然的。分數第一、考試第一的現行教育,切斷了知識與生命的天然聯繫,知識能夠壯大生命、強健生命的價值被人為閹割。要實施像樣的生命教育,必須儘快改變這種目前不盡合理的教育現狀。
  像樣的生命教育,需要社會的投入,包括財力、人力的投入。人力的投入包括有足夠專業能力的研究者,有保障這種研究的管理、服務者;有比較系統的 、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和目標;這個研究需要相關專業研究機構和教育部門即學校的合作。除了專業研究,還應該運用各種媒體平臺,普及生命教育,強化社會成員的生命意識,讓尊重生命的意識像環保意識一樣,成為社會成員普遍的意識。
  (原標題:應該有像樣的生命教育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y29fyqsx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