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報訊 昨日上午,採訪團首站來到全省戶數最多的外遷移民安置點——潛江市廣華辦事處柳陂新村。
  村裡一名網格員正在村民家中座談調查。
  噓寒問暖,對於新村的移民來說,已司空見慣。每隔一個月左右,就有例行走訪,及時瞭解移民的需求和思想狀況。
  新村847戶,共3300餘人,是由鄖縣柳陂鎮整體搬遷的青龍、舒家溝、蘭家崗、挖斷崗4個村組成,由於數量大,搬遷後難免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。為了讓移民們“順氣”“消氣”,新村社區建立了矛盾糾紛月排查分析例會,排查近期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。“有啥事,找網管員或村幹部,一般的小事基本都能解決。幹部們也不容易,我們也將心比心。”村民黃薇花心平氣和地說。
  今年以來,該社區沒有出現一起越級上訪事件。
  給移民一個美麗家園!
  整齊劃一的樓房,四通八達的交通,鬱郁蔥蔥的綠化,應有盡有的健身器材……
  按照新農村標準建設,新村實現了全面潔化、美化、綠化、亮化的標準。圖書室、超市、健身場一應俱全。
  潛江市為每個移民村資助了5個公益性崗位,用於環境保潔。白天種田,晚上健身。“坦白講,這裡的環境比鄖縣老家要好,雖然剛開始離開老家來這裡不習慣,但住長了以後,感覺還真不錯。”正在健身的李婆婆笑呵呵地說。
  潛江市籌資40萬元在9個移民村修建了便民綜合服務平臺,實現移民、農業、公安、水務一站式服務,讓農民辦事不出村。
  41歲的狄軍是鄖縣興盛村搬遷過來的移民,如今,他已經是新村的知名人物。憑著頭腦靈活、勤勞能幹,他一個人流轉了300多畝地,搞稻田養蝦,每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,是移民中率先致富的人。
  “我之前連鋤頭是圓的還是方的都不知道。”狄軍以前在十堰開車,來到潛江後,他試著乾老手藝,幫別人跑車,後來發現又辛苦又掙不到錢。靠山吃山,靠地吃地,狄軍開始轉變觀念,學著種田,沒想到成了,效益一天比一天好。
  狄軍的成功,讓村裡的移民看到了希望:只要肯學肯乾,哪裡都能致富。
  為鼓勵移民建蔬菜大棚,潛江市財政拿出資金每個大棚補貼4000元,比本土居民補貼金額多出一倍。目前,在柳陂移民新村,有蔬菜大棚400多畝,種植大戶50多戶,想回村創業的移民越來越多。
  (北京日報、天津日報、河北日報、河南日報、湖北日報記者聯合採寫)
  (原標題:為了讓移民安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y29fyqsx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